找到相关内容146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大圆满法加行开示 暇满难得(4)

    办法,把自己变成暇满的人身。 昨天我们讲过,自入圣教,自己要进入佛门,还要有善知识的摄受。还要有根德圆满、信心圆满这些。信心有四种,首先是坚定不移的信心。什么叫坚定不移的信心?任何时候都不怀疑...

    上师 达真堪布 开示

    |道次第|大圆满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5/16104880996.html
  • 第二届“当代中国宗教论坛”论点述要

     上海师范大学李申教授认为,中国历史上一直把儒教当作宗教来对待。唐太宗时称儒教为圣教,儒教经典称为“圣经”。现在很多人把宗教当作外来语,其实从四库全书中不难看出,宗教是我国固有的概念。儒教的核心是信...

    曾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573781121.html
  • 唯识学的特质

    设十大方便,来说明一切缘起事相唯是心识所现,离於能现的心识,便没有所现的诸法。现仅从五处略而言说。   1、从圣教上证成识变   《解深密经·分别瑜伽品》说:“此中无有少法能取少法,然即此心如是...

    常进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493681506.html
  • 格物与致知——论湛王之辩兼析心学的义理规模

    辨儒释道门户之不同,甚至由此疑阳明良知教只是在这些虚明灵觉义上出彩头,故分拆「知」与「良」,强调必以天理充实「知」始得为良知为圣教.甘泉疑良知之不足恃,固不称理;他那严别门户的态度在今天多元价值并存的...

    郑宗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24781608.html
  • 佛教法事仪轨(二)

    迎,香花请,弟子众等一心奉请,护法韦驮菩萨,伽蓝菩萨,四大天王,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护法藏菩萨,护持圣教,光临道场。 6:主法向佛合掌白云:佛身充遍于法界,普现一切众生前,随缘赴感糜不周,而恒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151582823.html
  • 堪萨师公著作《遍益明镜》之4

    破戒的过失、未出家受戒而身披出家衣的罪过、出家的功德、浊世持戒的功德利益、印度释迦牟尼佛教法中调伏律的出现及三次圣教的结集、哀湣王十梦、(藏传)调伏律的分判等。现在应当说明藏地调伏正法的出现、戒统传承...对调伏律典闻思修三结合而行。惭愧之心能令身语意三门住不放逸,须对佛、圣教及住持圣教的僧众修习净相,恭敬承事。三世烦恼的过患,都是能令生起烦恼的心续不宁、不安、不乐、不调柔,能够损恼自他,如是等有无边过患...

    堪萨师公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2482483181.html
  • 灵隐小志

    之精英而艺林所珍赏者也,乃俱能于灵隐得其佛佛,游岂易言哉。东晋开山迭经兴废,千六百载,名德如林。永明大慧之禅修,赞宁契嵩之著作,道标皎然之吟咏,道济守益之神奇,或传佛祖之心灯,或示迷徒以正轨,功在圣教...

    巨赞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0102584354.html
  • 年龙父母《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》(七)

    享年本体无量寿   所作事业现如日月光 众生福德精熟如虚空   同时圣教水生盛开已 五浊恶世痴暗愿永尽   佛母住世祈请颂 爱玛火! 三身胜者独母空行尊 为化此界示现女子形  ...

    年龙上师

    佛子行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7/19153584708.html
  • 人间佛教:大众化而非世俗化

    的商业行为,特别是在当今寺院生存条件已发生巨大改变的社会环境下,然而寺院公然以高价出卖新年的第一炷香,第一声钟声,则有违佛陀圣教。难道谁能烧到新年第一炷香,就能在来年拥有最多的福祉,心想事成吗?如果是...

    惟善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9120085785.html
  • 太虚大师“人间佛教”思想析

    成本与回报的利益比较,“一分(成本)拿来做救济穷苦、宣扬圣教,及各种文化、慈善、公益等事业,使人类盈虚调济而有无相通,享受均等公共的幸福。”此外,还要将佛教的缘成史观与唯物的经济史观、辨证法与诸行无常...

    黄夏年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230886346.html